菜单总览
— 新闻 —

第五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港中大(深圳)校园决赛圆满结束

  • 2016.03.29
  • 新闻
第五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港中大(深圳)校园决赛圆满结束,选手们不俗的表现给评委、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决赛于2016年3月18日在知新楼110阶梯教室举行。经过17日的筛选赛,共有10名选手脱颖而出,他们是经管学院的王宇希、马子轶同学,以及人文社科学院的阿鼎、康唯佳、余涵、王颖、王玥、林晨、叶可非、周二同学。比赛前,人文社科学院翻译研究生课程的周波老师为大家讲解了筛选赛时选手们出的错误,使大家加深印象,避免今后再犯错。

       比赛开始后,选手沉着冷静的入场,入座,准备好稿纸和调整好麦克风高度后,示意主持人,便进入到了紧张的“口译模式”中去。

(图 上半场前两位选手正在根据笔记和记忆做交替传译)

       此次赛题分别是“AlphaGo人机大赛”的英译汉(300字音频)以及“中国游客赴日购物游”的汉译英(400字音频)两段录音。 选手们在英译汉和汉译英环节各有一个90秒的时间间隙用来口译前半段音频中的信息,然后再听后半段音频。所以选手们所有的表现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选手们的比拼考验着他们最真实的能力。

       选手的表现将由四位评委——人文社科学院翻译硕士课程的张介英老师,张瓅文老师,周波老师以及汤嘉雯老师根据信息传递,语言质量,翻译策略和台风表现这四个标准来做出评估和打分。最终的分数将由记分员小组算出并记录在排名软件上,于比赛进行中,实时投放到大屏幕上供观众们了解战况。

       在前四位选手比赛完毕时,现场设有观众互动环节,观众可以就比赛题目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可以说出自己觉得比较有挑战的地方与其他观众交流切磋。比如,鉴于英译汉部分的题目,主持人提出一个问题给在场观众“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人文社科学院翻译课程的研究生吴昊同学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未来人机可能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不分主次,不分输赢,而是人工智能另人类大开眼界,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而人类可以从事新型工作,旧式工作就可交给机器人做。所以人工智能有存在的价值”。人文社科学院翻译课程的研究生马慧霞同学则是感到我们的选手都比较有实力,在汉译英环节的比赛中,她听到经管学院的本科生选手用到“franchise store”这个词汇,着实令人惊艳。

       下半场选手的表现也同样出色,特别是几位研究生选手们更是拿下了80多分的高分。现场掌声不断。

(图 下半场选手们的实力比拼)

       比赛结束后,张介英老师对本次比赛选手的表现做出总结性点评。

1.     理解

-   记笔记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个人采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有折纸的,有发散式的,有阶梯式的,也有齐头式的。但如果记笔记阻止了理解(尤其是英译汉时),请放弃。万不可“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应专心去听。因为如果Input(输入信息量)不够,output(输出信息量)就非常不扎实了。当记笔记时间不够时,可以画一个圈,表示理解,然后靠脑子记住内容。

-   在做英译汉时,万不可把翻译变成用关键词造句,因为译员不是讲者而是翻译。即,不要authoring(杜撰),而是interpreting(翻译)。凡在比赛中用母语汉语造句而没译出英文原文意思的选手,都会被扣分。

2.     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的储备至关重要。可能文章不太难,但如果背景知识不够,那就影响翻译

3.     遣词造句(Choice of word / Wording)

万不可为了翻译而翻译,遣词需注意。比如“杀死”这样的字眼应用其他词替换。

4.     仪态

译员是沟通的桥梁。翻译时尽量抬头或有眼神交流。不要被别人看出处于理解原文的状态。假以时日,相信同学们会做得更好。

5.     加强语言功底

翻译汉语成语时,力求把意思翻译出来。讲英语时,注意英文语法时态,加强英文水平。

6.     监控机制(Monitoring Mechanism)

做翻译时,要时刻跳出自身的角度,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表现。张嘴说话时,就不能咬字不清和造句不清。

张老师最后建议大家互相结伴练习,并且珍惜此次比赛经验,未来不管在口译或是求职方面,都多一笔经历。

(图 比赛总排名)

最后,大赛在充满掌声的颁奖仪式中圆满结束。表现优异的选手将有机会参与广东省的区赛。

(图 评委为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图 评委为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图 评委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