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中国文化大讲堂丨王守常教授谈“中国智慧”

  • 2016.03.01
  • 新闻
2月26下午,“中国文化大讲堂”第十一讲开讲。北京大学王守常教授分享了他在多年研究中得出的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的思考,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发人深思的讲座。

       2月26下午,“中国文化大讲堂”第十一讲开讲。北京大学王守常教授分享了他在多年研究中得出的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的思考,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发人深思的讲座。

      “文化是不能简单地用先进与落后来考量的。’’王教授首先着重阐释了这一观点。在近现代,我们常常盲目地给中国文化贴上传统,甚至落后的标签。王教授指出,这一观点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因为农业文明在与工业文明的竞争中处于完全下风,导致了中国文化受到了许多虚妄的指责。然而,文化的概念是宽泛的,文化内部也必定是存在糟粕与精华的,用先进与落后对文化进行简单的判断,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态度。

      

       随后,王教授提出了“理论批判”和“政治批判”的概念,前者侧重于学术上严谨的研究,而后者侧重于某种概念被运用到社会中产生的影响。在从前者到后者的过程中,一个概念难免被断章取义甚至曲解。五四后对中国文化过度的“政治批判”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解。他举了”存天理,灭人欲“一例证明他的观点。我们往往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将其定为儒家束缚人性的证据。然而结合上下文,朱熹并不反对“饮食男女”这种基本的人性,他对“人欲”的定义更加侧重于过度消费的概念,同时所谓“天理”中的“天”其实取的是“自然发生的”这一意思。王教授提出观点后总能用严密的文献论据作为支撑,体现了学者治学严谨的态度。

       为了帮助同学们真正地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王教授接下来阐述了中国的概念。最早的关于中国的概念来自于《战国策》中的“华夏”一词。“有章服之美”是为华,“有礼仪之大”是为夏。而在地理上,中国的概念则有“中国在内,夷狄在外”,“五星生东方利中国“等,凝聚着先民朴素的智慧。宋朝提出的中国论则把礼仪作为重要标准,认为中国与夷狄的区分在于礼仪,否则中国与夷狄别无二致。

      

      王守常教授  

       最后,王教授谈及中国智慧。中国文化强调智与德的关系,认为要“道在术中,以道御术”,即智慧的运用必须要在道德标准的指引下。《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后者脱离了道的范畴而使得智慧变成了奸诈。中国智慧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中庸,过犹不及,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中庸还强调“扣其两端而持中”,即陷入矛盾时,采取第三个角度看问题,往往能得出更为理性的判断。而在具体的行事过程中要学会“权变”,正如虽然“男女授受不亲之为大礼”,但在落水救人的过程中这一原则却完全可以被抛在一旁。细细探索,中国智慧无穷无尽,譬如“礼之用,和为贵”中“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受到联合国大力推崇的理念等等。

      

         人文社科院长顾阳教授为王守常教授颁发”中国文化大讲堂“纪念牌

       王教授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为同学们展示了中国智慧的魅力,引领着同学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反思与探索,给同学们上了精彩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