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总览
— 新闻 —

讲座回顾 | 走近罗伯特·彭斯——苏格兰国家诗人

  • 2017.1.18
  • 新闻
1月16日,逸夫书院荣幸地邀请到了苏格兰学者Patricia Mirrlees女士,为同学们带来题为“走近罗伯特·彭斯——苏格兰国家诗人”的精彩讲座。

      1月16日,逸夫书院荣幸地邀请到了苏格兰学者Patricia Mirrlees女士,为同学们带来题为“走近罗伯特·彭斯——苏格兰国家诗人”的精彩讲座。讲座中,Mirrlees女士详细介绍了罗伯特·彭斯的生平故事,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代表诗作,参加讲座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深受启迪。

      讲座开始前,逸夫书院院长梁美儿对主讲嘉宾Mirrlees女士作了简要介绍,校长徐扬生向Mirrlees女士赠送了精致礼品。

       从小在苏格兰出生长大的Mirrlees女士,曾在尼日利亚、澳大利亚、中国、韩国、美国、英国等数十个国家工作及生活,深谙东西方历史及文化。Mirrlees女士首先以中国人对民族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作比,引出苏格兰人民对其国家诗人罗伯特·彭斯的纪念方式。罗伯特·彭斯生于1759年1月25日,每逢这一天,苏格兰人会举行彭斯晚宴,吃Haggis(苏格兰传统食品),诵读彭斯诗作并传唱其民歌,以表达对诗人彭斯永恒的怀念。

      接着,Mirrlees女士介绍了彭斯故土苏格兰的历史文化。18世纪末,苏格兰是欧洲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虽然地处欧洲边缘,只有不到150万的人口,也并不富裕,但苏格兰高度繁荣的教育体系,孕育了不计其数的文坛巨匠和史无前例的科学成就。那么,苏格兰何以成为18世纪欧洲“最有文化的国家”呢?Mirrlees女士提到了16世纪起源于德国的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该运动由马丁·路德以反对罗马天主教会腐败的名义发起,在16世纪席卷全欧洲。其中,约翰·诺克斯作为苏格兰教会创始人之一,信奉教育理念,并认为男女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应该读《圣经》。1583年,苏格兰已建立了四所公立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殿堂。

      经过宗教改革运动的洗礼,彭斯所生长的这片土地饱受知识和文化的浸润,更幸运的是,他有幸成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佼佼者。18世纪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从政治、经济、文学、哲学等各领域对苏格兰社会产生影响,先进的思想在大学课堂和书本中被反复讨论,蔓延发酵,并由此渗透到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苏格兰人不仅成为大不列颠帝国的中流砥柱,更将现代文明传扬到欧美乃至全世界,奇迹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说起彭斯生平,Mirrlees女士提到,彭斯出生于苏格兰西南部埃尔郡的一个佃农家庭,早年家庭穷苦,14岁就从学校辍学,但喜爱阅读的彭斯从未因此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求。他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各国文学无不涉猎。少年彭斯15岁起就开始自己创作诗歌和民谣,他从地方生活和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以虔诚的感情歌颂大自然及乡村生活,同情下层人民疾苦,并以入木三分的犀利言辞讽刺社会不公和教会的虚伪,所作诗歌在苏格兰民间被广泛传唱。“彭斯的诗歌富于本土气息,但又远远不止于本土,因其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 Mirrlees女士说道。

       彭斯的诗作大多收录在1786年出版的《苏格兰方言诗集》中,一经出版便引起文坛轰动,他被邀请到爱丁堡,成为名公贵妇的座上客。接下来,Mirrlee女士与同学们一同品味了彭斯的几首代表诗作,包括《致小鼠》、《一朵红红的玫瑰》等,并以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讲述了这些诗歌创作背后的趣事,引得在座的同学们阵阵欢笑。

Mirrlees女士将珍藏版《彭斯诗选》带到现场与大家分享

      在Mirrlees女士看来,彭斯借其诗歌表达了他对凌驾于阶级和财富之上的才华、诚信与智慧的渴望。(Burns’s poem is a rallying cry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alent, honesty and intelligence over rank and wealth)彭斯晚年协助詹姆斯·约翰逊编辑了《苏格兰音乐博物馆》,与乔治·汤姆森合作创作了《苏格兰原创音乐精选集》。尽管彭斯是个声名卓著的诗人,但他从诗歌创作中挣到的钱却寥寥无几。他所做的一切不为声名,只为苏格兰这个国家。(He did it for nothing, he did it for Scotland.)

      远道而来的Mirrlees女士,特意为前来听讲座的同学们准备了一份来自苏格兰的礼物——Haggis(苏格兰肉馅羊肚),并耐心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这种苏格兰传统食物的吃法。通过抽奖的方式,16级经管学院沈馨然同学幸运地得到了这份特别的纪念品。

      最后,Mirrlees女士向大家介绍了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这首由彭斯作词的世界经典名曲。这首歌曾被译为41种不同的语言,在国外,朋友聚会结束时常演奏这首歌作为最后一个节目,大学生们在毕业时也大都选唱这首歌曲,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纪念和对未来的祝愿。在讲座即将结束之际,在场所有观众齐声颂唱了这首歌曲,留下温馨而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