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总览
— 新闻 —

学勤问道第一期:上海【从传统到现代】

  • 2016.12.01
  • 新闻
2016年11月30日,“学勤问道”第一期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学勤书院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上海摩登》的作者李欧梵教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上海:从传统到现代”的精彩讲座。

11月30日,“学勤问道”第一期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学勤书院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上海摩登》的作者李欧梵教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上海:从传统到现代”的精彩讲座。

“听说这学期,你们林老师开了一门城市研究的选修课。你们都对什么城市感兴趣?我也可以稍微讲讲。” “彼得堡!” “维也纳!” “好,那我们就先讲讲彼得堡和维也纳……”

 

李欧梵教授的讲座向来是亲切的,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本次讲座,李教授就从同学们感兴趣的点入手,对《上海摩登》进行创造性的阐发和反思,与同学们一步步讨论“怀乡”与上海“世界主义”的主题。李教授认为,彼得堡和维也纳的一大共同点,就是标榜自己为“文化城市”,21世纪的彼得堡和维也纳和19世纪时的彼得堡和维也纳大体是一样的,老建筑、旧文化都还在,且人们对其持尊敬的态度。虽说这些城市的历史,与中国城市的历史相比根本不算悠久,但中国对于城市文化的重视远不及西方。现在的西安和曾经的长安已经是两个样子,二者的形象是脱节的,而这跟中国人的“怀乡”思想有关。中国的文化美学基调是乡村,从唐诗宋词都可窥见一斑,但人们讨论完乡村之后就直接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在传统的“家国一体”的思想里,似乎城市是不存在的。把文化与城市相联系这种思想,西方其实才是主流。接着,李教授讲到了上海。在中国陷入半殖民境地的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设置口岸,而这些口岸里,上海是最重要的口岸之一。李教授认为这种通商口岸是西方的新模式,与中国原来的以乡村为基调的传统美学是隔绝的,因此一般的老百姓对这种“十里洋场”的上海是看不惯的,但有趣的是,后来的上海人反倒将其据为己有,并将其作为了上海文化的一部分。李欧梵教授还讲到,自己在研究上海的初期,是以一个“都市漫游者”的形象在上海街头散步的,他发现现在的上海和穆时英等人笔下的流光溢彩的上海不太一样——大光明电影院已经没有了,四大百货公司也没落至无人问津,资料里老上海的坐标式建筑几乎都没有了。于是他开始走访一些老上海人,从而打开了研究的新思路。李教授提到,文化和城市的意义,就是把固定的东西,比如街道、建筑、都市等等人性化,成为city of culture。而这也是如今的上海想要追求的。

关于老上海的一些形象,李欧梵教授进行了生动的诠释,他提到当上海变成租界口岸的时候,殖民的影响也落实到了上海的建筑和布局上。上海外滩边上的大马路,对着的就是最重要的几家银行,再往里就是饭店和百货公司。英国通过商业殖民,先是军舰的征服,再是传教士和商人的进入。因此,这种布局模式是殖民主义的配套,不仅是在上海,香港也是同样的情况。李教授还提到了当时在上海的一种有趣的现象,即画报的流行。商业文化带动了画报的流行,伦敦的画报隔几天就能到上海,殖民者本想通过画报这些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对上海进行思想殖民,但反倒被上海同化了。当时在上海流行的小报,有的就叫福尔摩斯、罗宾汉。也有作家模仿福尔摩斯写侦探小说,居然写得还不坏,这点值得琢磨。

提到上海的殖民文化,就会提到租界。李欧梵教授讲到,租界里的新书、新文化都比较多,传教士也会在租界里编字典、设置藏书楼。所以上海带给文人的资源是超过北京许多的,许多文人也经常往租界跑。在当时,中国一批作家,比如戴望舒之类的,就特别喜欢法租界,以为这就是巴黎了。但现在的上海人写上海,大多喜欢写上海的中下层人物,写弄堂里的上海,这是片面的。以张爱玲为例,她笔下的上海,有一半故事发生在弄堂里,但张爱玲自己是住在英租界的公寓里的,所以她的描写也带有片面性。30年代的上海其实非常丰富,即使有那么多的学者描写,也不过写了个表面。

李教授又提到,令人痛心的是,这样丰富的遗产在解放之后就被推倒了,人们被逼着忘了历史,觉得那时的上海是颓废的,上海的舞女和舞厅都消失了,上海的文化也随之消失。直到1990年之后,情况才发生了改变。在浦东开发计划出台后,上海被政府有意规划为一个世界大都会。在之前的都市概念里,城市是把“空间”(space)加入人性化元素,变成“place”,而在全球化理论下,新的都市概念则把“place”变为“non-place”。

根据全球化理论,将来的全球化世界的中心必定是城市,每个城市都是差不多的,其文化生产是为了消费的,而都市景观则是一种可以被人为营造出来的形象。好在上海的大部分优秀的建筑设计师都对其持反对态度,他们希望利用上海当年废弃的那些东西,将其变为和文化有关的东西,恢复被人们遗忘的上海文化。可以看到,当年上海的殖民文化已经变成了现在老上海文化无可或缺的一部分,上海想要打造成为一个city of culture的形象,需要做的就是将它们进行调合。

推荐书目:
1、李欧梵《上海摩登》
2、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
3、横光利一《上海》
4、茅盾《子夜》
5、Malranx La condition humanie (《人间条件》,这本书目前没有中文版)
6、王安忆《长恨歌》
7、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
8、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9、金宇澄《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