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总览
— 活动 —

【第十四期驻校艺术家】杨牧石:再造

  • 2018.10.24
  • 活动
在本期驻校艺术家系列活动中,艺术家杨牧石在讲座中和大家互动并他的观点,他的想法和展览“残躯败体”,都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印象

 

 

 

 

 

 

 

 

 

 

 

 

 

 

 

如上图 ↑ 第十四期驻校艺术家杨牧石,自预告始,他的形(yán)象(zhí)颇为神秘。加之作品和宣传海报均为极简的黑白色调,更提升了想象空间。因此,在本期驻校艺术家活动结束后,好奇心重的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参与过活动的观众,然后 ↓

 

问:杨牧石帅吗?

答:帅!我找了很好的角度把他拍很帅~

 

——此条回答来自活动中某位给杨牧石拍过照片的同学,感觉这个回答可以横行娱乐圈了。

 

问:对杨牧石的印象怎么样?

答:是个很诚实的人。他创作前没有特别多想法就开始做了,在创作过程中或完成后再赋予作品一定的意义,这个观点就像我写作文时不太确定主题,但想先把故事编起来。都是很真实的创作状态。
 

——来自一位出席了展览座谈的同学的回答。同学,你这么诚实,你的语文老师知道吗?

 

 

思考

在本期驻校艺术家系列活动中,艺术家杨牧石在讲座中和大家互动并他的观点,他的想法和展览“残躯败体”,都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问:觉得展览残躯败体怎么样?

答:想说说展品。对于展品的第一印象是黑与白的几何。细看才发现这些规则的轮廓里是不规则的表面与细节。木头的缺角,地毯的纹路,凹凸的《侵蚀》表面像火山岩。展览的主题是残躯败体,也许这些规则中的不规则、完整里的不完整才是真实而又独特的我们吧。
 

——孔翌晨 2017级经管学院学生

 

问:对本期驻校艺术家系列活动有什么想法?

答:在杨牧石的艺术表达中,似乎看不到太多对宏观的社会现象的反映。他自己也谈到,花很多的时间慢慢打磨很多的工具把手、烧泡沫,并不是什么逻辑的、批判的创作,更多是回归日常经验和感受的沉浸——换句话说,这就是生活本身吧。他还认为,表达其实可以跳脱叙事、讲故事的逻辑;而展览中观者可否能接收到创作者的本意其实不重要,能让人感受到任何东西的就算是好作品。
 

——温玮棋 2016级理工学院学生

 

 

活动瞬间

2018/9/25  19:00-20:30

杨牧石带来主题活动《做了再做》,他将此环节取名为“谈谈”,现场用问答形式与观众有效互动,并在活动最后留下了这张合影。

 

'

2018/9/28  15:00-16:30

杨牧石在展览开幕前带来主题为《材料收集》的展览座谈。

 

展览:《残躯败体》

2018/9/28 -2018/10/28

TC101 展览馆

 

座谈结束后,杨牧石为观众导览,并与同学们交流想法,大家对作品颇感兴趣。

 

【驻校艺术家】

为营造大学艺术氛围,培养同学审美情操,从2016年开始,大学推出驻校艺术家项目,定期从全球各地及各艺术领域遴选邀请国际化水准的专业艺术家进驻校园,从事创作并与同学交流。

驻校艺术家创作周期分为两种:短期5-10天,长期1-2个月。驻校期间,艺术家会与同学们共同创作,或以讲座、工作坊的形式指导学生创作与审美。艺术家的创造也会结合校园周边资源,为校园的发展提供创新的尝试。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校园品牌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