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总览
— 新闻 —

传媒聚焦 · 深圳商报 | 三个诺奖得主同一幢楼做“邻居”

  • 2019.12.16
  • 新闻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校园里,有一座实验楼低调无华,并不抢眼。但是这座楼里,却“藏”着3个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研究院!

来源:深圳商报

原标题:深圳这所大学藏着科研“宝藏”!三个诺奖得主同一幢楼做“邻居”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校园里,有一座实验楼低调无华,并不抢眼。但是这座楼里,却“藏”着3个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研究院!

        2018年底,港中大(深圳)实验楼B栋正式冠名为“涂辉龙楼”。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等多个诺奖得主领衔的实验室成为首批入驻“涂辉龙楼”的实验室。一年过去了,“涂辉龙楼”里添置了哪些宝贝?诞生了什么成果?近日,记者走入了这座“低调大气上档次”的“宝藏”实验楼,探寻诺奖实验室的发展“密码”。

港中大(深圳)涂辉龙楼中“藏着”三个诺奖得主领衔的实验室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用科技手段为生物医药建数据库

        在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的计算中心里,记者看到,众多高算力的计算机正在高速运转、日夜工作。工作人员表示,计算机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未来还有二期与三期的计算资料扩建。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的计算中心

        为什么生物研究需要如此多的计算机助力?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宪达教授说:“因为我们做的,是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来做生物标记的找寻、药物的开发以及生物机制的探索,这是计算生物的趋势,在国内属于创新。 ”

        据黄宪达教授介绍,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是基于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的多尺度生物分子模型为基础,结合最前沿的计算生物医学领域、网罗高通量生物信息、中草药生医资料库、结构生物信息、计算化学与酶反应机制、系统生物与蛋白质体以及基础计算生物分子科学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预期未来发展为深圳大湾区顶尖的计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宪达教授在实验室中

        研究院自2017年揭牌后,已经完成了前期的基础建设、团队建设。“我们目前聘请了6位教授、2位研究员、3位副研究员、15位博士后,组建起了40多人的团队。随着研究步入正轨,科研也在不断产生成果。特别是2019年,我们团队成员发表了20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不乏像《自然通讯》《核酸研究》《化学通讯》这样的顶尖期刊。”黄宪达教授说。此外,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的计算中心也在12月兴建完成上线,研究院与南加州大学化学系瓦谢尔教授实验室合作,未来将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形成合力。

        据黄宪达教授透露,研究院目前正在致力于以科技手段为中药材建立数据库,“一旦数据库建成,以后的中医药研究都会以它为基础,为参考。我们是全球第一家做这样研究的实验室”。他期望这部《本草项目》的数据库会成为中药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
 两台上亿元的宝贝“镇场”

        “请放轻脚步,冷冻电镜正在读取数据,声音和脚步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工作人员小心地叮嘱记者。在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里,这块被“重点保护”的区域就是冷冻电镜中心。今年7月,港中大(深圳)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揭牌。记者了解到,这里的两台300千伏冷冻电镜的造价达到了1.4亿元人民币,配套的其他仪器价值总额超过4000万人民币。有了它们,港中大(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如虎添翼。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冷冻电镜系统对激素、神经递质和药物靶点的受体结构进行研究,有望缩短新药开发的周期并提高开发的成功率。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里上亿元的宝贝——冷冻电镜。

        港中大(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也是2017年4月揭牌,由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领衔,研究院的重点研究领域集中在新药开发上,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药物受体结构生物学研究、药物计算化学研究、功能药物分子的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的研究、受体功能药物分子的功能药理学等。

        今年5月,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在线发表的论文中,两次出现了杜洋博士的名字,他是其中一篇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也是另一篇研究论文的共同作者。两篇论文相互支持印证,运用多种实验手段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与G蛋白形成复合体的时序组装及动力学机制。而这,也是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产出的科研成果。

杜洋博士在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中科研

        杜洋在美国攻读博士后期间师从科比尔卡教授,如今他也追随老师的步伐,来到了港中大(深圳)。他告诉记者,科比尔卡教授对于研究院的团队组成把关严格,申请加入研究院的每个候选人的简历,教授都要亲自过目。“教授希望组成一个围绕新药研发、各个相关专业领域有突出成绩的教授团队”,杜洋表示,“我们的发展方向偏重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创新药物的开发,同时,我们也在计划和产业界进行更多的合作,既要找来企业界投资我们的团队和研究,又要找到能负责科研成果转化的单位和企业。以前一个新药的研发周期平均是10年到15年,我们希望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和团队努力把研发周期缩短,为粤港澳大湾区药物开发这一国家重要战略产业做出贡献。”

 

一栋楼“浓缩”生物医药前沿热点

        就在同一栋楼里,还“藏”着另一个由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实验室——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这所研究院专注于临床医学(特别是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及传染病)新检测工具和治疗药物的发展和应用,由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领衔。从成立之初,切哈诺沃教授本人就提出了“协同发展”的理念。他说:“我们将会在港中大(深圳)整合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大数据、计算机科学等等学科资源,培养出懂得合理运用资源、有团队协作精神的跨学科研究型人才。”

阿龙·切哈诺沃教授在港中大(深圳)2018年入学典礼上致辞

        为什么切哈诺沃教授相信能在港中大(深圳)找到“同道中人”呢?因为同在一栋楼里的3个诺奖得主领衔的实验室,本身就形成了一个高度互补的“闭环”。

        3个研究院拥有不同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方向,在具体项目、研究目标、研究人员、技术和设备方面,三者之间既不重合又能互补。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着重于临床医学新型诊断技术与治疗模式的研发和应用(尤其是癌症、神经系统失调及传染性疾病)。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与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为其研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这3所研究院将紧密合作,更好地涵盖生物医学前沿的研究领域,从而产生协同效应,通过集体创新形成巨大“航母”,探索中国的高校科研创新的新路径。

        此外,在“涂辉龙楼”里还有先进材料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同一栋大楼里,“浓缩”着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最顶尖的科研“精华”,这种集聚效应并不多见。正如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在涂辉龙楼揭牌仪式上所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座楼也代表着大学的科研水准,是尖端科技科研成就诞生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