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总览
— 新闻 —

学勤夜话第十三期:遇见摆渡人

  • 2018.09.19
  • 新闻
2018年3月16日,学勤书院组织老师与同学们到甘坑客家小镇采风,一场别致的摄影workshop让人感叹不已。

平凡的夜空遇上深邃的星月才成了梵高的《星空》;沉默的康桥遇上浪漫流水才成了志摩的诗行;寒窗苦读的年岁也只有遇上润物无声的老师才能温暖如春。9月13日,学勤书院的同学们有幸和这样一位老师促膝夜话,在春风化雨中,和余小明博士一起走进“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兴于人

在大学这个万花筒中,大一新生剥离了从小在家乡织成的茧,猛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打了个照面。兴奋惊讶也伴随着陌生紧张,怎样适应和融入是同学们要打好的第一仗。余老师借着学勤夜话这个契机,帮同学熟悉彼此,融入学勤。夜话一开始,余老师就将话筒交给了同学,让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并且认真地与同学们探讨每一座城市的历史与现状。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操着不同的口音,却怀着同样的自豪谈起家乡的名胜特产,文人雅士。不一会儿,大家就如水浒一百零八好汉一样怀着对兄弟的信任与关怀,一起“齐上梁山”,活跃融洽了。余老师用这样一种方式敲碎了地域间的隔阂,让同学们互相接受和欣赏自己的同伴,然后带着一股“江湖豪气”勇闯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兴于志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学习生活总是在老师家长的指引下目标明确,充满斗志。到了大学,十二年寒窗似乎画上句号,然而,这远非人生的终点。余老师在夜话中着重强调了大学四年“立志”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人,有一个目标和没有一个目标,他的步伐和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尽早的定一下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它都会让你有努力的方向。”中国古话有言,有志者事竟成。梁启超先生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千百年来,成事者往往是立志者。初入大学,大家仍是少年人,和余老师所建议的那样,给自己定个目标,或大或小,让自己面对将来充满希望,让中国永远是少年之国。   

“大学之道“兴于学

大学的理想形象,在千百年前就有人给出了答案。那是拉斐尔话中的《雅典学院》——思想自由,讨论热烈;那是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博大包容。换言之,大学是学习的圣殿,但是如何找到大学的学习规律呢?余老师带领大家讨论了“大学和中学的不同”。在大学,同学们要学会管理时间,安排生活,处理社交,适应语言,判断决定,这些改变都是因为大家已经或者将要成年,需要先肩负起对自己的责任。只有做好了这些,同学们才能将大学的资源有机包围在周围,得心应手地学习。除了在学院学习书本知识,书院还教给大家处世的知识。余老师特别提出要同学们多参加公益活动,在公益中培养健全的人格。

总结

在这次学勤夜话中,余老师细说大一生活二三事,为同学们闯过心理关,文化关,学业关出谋划策,也为大家如何学好数学和英语以及提高GPA提供了自己的宝贵经验。余老师和学勤书院的每个老师一样,也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每个老师一样,是学生最信赖的摆渡人,何其有幸,在大一之始,和余小明博士一起走进大学之道。

同学感言

 

作为一个拿奖学金入学的同学,我的GPA要求比较高。但只有听完余老师的话,我才正式意识到拿到高GPA的难度,所以我会更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当然,压力也是动力,有了明确的目标,我相信自己会更好的把握大学的学习节奏,非常感谢余老师和学勤书院。

大一新生 学勤书院 柯俊宇

 

我是祥波书院的学生,但是也蹭了一波学勤的福利。余老师的话对迷茫的大一新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他让我提前预知了大学的难题,也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法,希望自己能不辜负老师学校的期望。当然,以后学勤有这样好的活动也会进常来。

大一新生 祥波书院学生

 

我是人文学院的学生,余老师关于英语学习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关于大学生活的经验都非常实用。在这一次学勤夜话中,学院给我带来了像长辈一样的关怀,即使现在远离家乡,也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这都让我非常感动,这也将会成为我大学前进的动力。

大一新生 人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