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截止至2019年1月初,在科研平台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组建完成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深圳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程实验室、深圳半导体激光器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物联网智能系统与无线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以及三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图灵奖科学家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霍普克罗夫特先进计算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港中大(深圳)-腾讯AI Lab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港中大(深圳)-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和星河WORLD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
1)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2015年4月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实验室在学术带头人徐扬生院士的带领下组建了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该团队现有44人,其中研发人员40人,博士21人,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9人。团队大部分成员拥有海外留学经历,且都已全职参与本实验室相关研究中,在机器人传感、认知、控制、交互、能源等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研成果排名方面,该团队是世界最活跃的机器人学术研究团队之一,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计划,在围绕着航天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智能汽车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已经成功研制了30多个机器人和智能系统,研究成果世界领先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实验室与北京大学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实验室有着密切合作,共同创建新网络,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面对国家在机器人应用和产业方面的迫切需求,各方充分发挥优势,联合开展多个专项课题研究,为我国机器人领域赶超国际领先水平及自主创新开拓新空间。
实验室主要围绕五个机器人关键技术展开攻关与应用示范研究,包括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多传感信息融合的穿戴式关键技术、非标特种机器人关键技术及智能监控关键技术。实验室还深入研究迷你机器人在六大行业应用的集成化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家庭服务机器人、航天空间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智能运载平台机器人的产业化应用。实验室今后将围绕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装备进行研究攻关,以期促进珠三角地区机器人工程应用技术的研发水平,推动该区域机器人与自动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机器人上下游产业做更好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2)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https://airs.cuhk.edu.cn/zh-hans)
作为深圳市政府设立的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AIRS)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多个世界顶级研究机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宾夕法尼亚大学GRASP实验室、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所、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等),以全新模式设立。
通过中外科学院院士和顶级专家们组成顾问、学术和产业委员会, AIRS将重点开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包括但不局限于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群体智能、智能云计算与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在工业、医疗、金融等方面的应用。
AIRS正与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在共同领域进行技术研究和应用;也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等方面全力开展工作,致力于开创一个集政府引导、国际联合、大学依托、企业合作、创投融资、双创孵化等多方面于一体的崭新研究院模式。
3)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http://www.sribd.cn/index.php/cn/)
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依托罗智泉教授领衔的大数据信息处理及应用孔雀团队和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组建了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
研究院以建立国际一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优势突出的“大数据处理分析研发基地”为目标,最大限度发挥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在大数据产业研发中的核心平台作用,充分利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孔雀团队的科研力量,为打造集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创新研究、技术服务及交流、核心技术研究、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综合性创新型研究机构,成为世界一流的大数据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在智慧医疗、智能通信、智慧交通等城市管理等方面为深圳、全省乃至国家的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政府决策、公共服务做贡献。
首任院长罗智泉教授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IAM)会士,,回国前曾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主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2014年5月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主管学术和科研工作。
研究团队成员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含海外)获得者2人,广东省珠江计划领军人才2人。团队成员全部为博士学位且拥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在算法设计、大规模数据处理、统计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等领域均有较高建树,其开发的第三代线性规划算法(ADMM算法)世界领先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深圳市高等金融研究院(http://sfi.cuhk.edu.cn/)
因应服务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深港合作和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教育研究机构之需要,顺应世界主流学界、业界对兼具“国际高度、中国深度”研究交流平台之期待,对应未来世界金融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所带来之机遇和挑战,深圳市政府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设立了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致力于将其建成金融经济领域颇具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国际高水平研究平台、国际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和高端决策智库。具体职责如下:
(一)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深高金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开展经济金融与管理领域的硕士学位教育及非学位的高层管理培训。目前已开设全日制理学硕士项目5个——金融学、经济学、会计、数据科学、市场学,兼读制理学硕士项目2个——金融学、管理学,未来将适时启动经济金融领域更多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等培养工作。
(二)开展高水平研究。成立若干研究中心;与普林斯顿大学、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联合设立博士后项目,招募国内外优秀青年学者研究中国尤其是深港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中遇到的理论和政策性问题。
(三)创建国际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已先后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国家经济研究署(NBER)等联合举办各类高端学术论坛;创建学术交流平台VoxChina.org,聚焦世界经济金融领域热点问题,致力于发布并分享国内知名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承担金融智库功能。各研究中心(宏观金融稳定与创新研究中心、制度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金融科技与社会金融研究中心、经济数据研究中心、湾区发展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公司治理与股权激励研究中心、香港深圳联合金融研究中心、资本市场与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关注经济金融领域前沿问题,并承担政府相关课题研究。
(五)与金融机构等广泛合作。已与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设立中国股票交易机制研究工作坊,定期研讨交流。加盟由证监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的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并担任理事单位。与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合作,联合协会、组织、高校、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共同推出“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与ACCA合作举办神仙湖会计论坛。定期邀请知名学者和业内人士举办“深高金大讲堂”等金融经济前沿讲座,辐射服务周边。
5)深圳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程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作为工程实验室牵头单位,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深圳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深圳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程实验室。实验室于2014年12月22日正式获深圳发改委批复,围绕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装备进行研究攻关,促进珠三角地区机器人工程应用技术的研发水平,推动该区域机器人与自动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机器人上下游产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研究团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57名,其中工程院院士3名,博士以上研究人员占队伍的60%以上,团队大部分成员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实验室的主要研究任务有:航天空间机器人、国家保障特种机器人、智能城市社区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装置等。
6)深圳市半导体激光器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半导体激光器重点实验室聚焦我国半导体激光器产业中急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光通讯用的半导体激光器的基础研发、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同时根据自身优势支持其他应用的半导体激光器的技术研发和攻关,例如产业中大规模使用的功率型半导体激光器。
实验室总体研究方向包括:光子晶体激光器和表面等离激元激光器。实验室围绕微纳半导体激光器的设计和制造,主要进行以发光材料和增益介质性能研究、模拟和优化多种光电器件的光电特性和热耦合效应、研究和优化激光器件半导体加工工艺、研制光子晶体、等离激元和其他新型激光器、建立服务业界的测量和表征激光器件标准测量方案等研究探索,有机的构成了从材料到器件再到产品的半导体激光器科研开发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深圳市半导体激光器重点实验室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团队包括9 名海外归国博士(1名院士,6名教授,2名合作公司骨干成员),占团队总人数36%。硕士博士学历人数占团队总人数88%。课题负责人和核心骨干科研成员有长期的光电子科研经验,并领导完成多项美国或香港科研项目。
7)深圳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由崔曙光教授担任实主任。实验室按照研究方向将人员划分为不同组,分别对应于平台、理论、应用研究。实验室研究大数据的表示、存储、计算、传输;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利用大数据建立新的智能模型、探索新的应用。实验室团队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中国移动通信深圳分公司、罗湖医院等多家本地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8)深圳市物联网智能系统与无线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物联网智能系统与无线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宗旨是为物联网产业和应用提供突破性的技术和创新的应用,并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实验室主要研究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领域的应用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提出创新的物流、交通和城市管理的解决方案,为物联网应用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实验室团队骨干及核心研究人员有广东省领军人才1人,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6人。团队成员有无线通信、网络通信,网络编码、信道测量和建模、等领域专家,涉及和项目密切相关的低功耗无线通信,网络纠错码,低复杂度网络编码,非相干网络编码以及网络存储等领域。团队成员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1项,总经费3500多万。团队成员近年发表论文500篇以上,引用总数达11,000次以上(google scholar统计),获得多个奖项。
9)深圳市先进材料产品工程重点实验室
先进材料产品工程以高分子产品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为目标,以工业聚合过程中的聚合动力学和传递过程(包括流动、传热和传质)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建模仿真及聚合工艺的设计、控制和优化,实现对特殊功能聚合物产品链结构的精确定制,指导聚合生产线的建设、优化、升级改造。
本重点实验室下设两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先进聚合物产品工程和复合材料。先进聚合物产品工程方向专注研究聚合物产品从实验室推向大规模工业生产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致力于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自主国产化,带动传统高分子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复合材料方向重点关注功能多孔复合材料的协同设计与制造,探索在新能源、环境治理、海洋经济等领域的应用。
团队项目带头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两院院士、深圳市杰出人才朱世平教授长期致力于先进高分子材料产品工程研究。由朱世平院士带领组建的“先进材料产品工程”研发团队是一支充满活力与激情、且勇于奋斗的研究队伍。通过本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团队将努力把平台打造成一个能引领国际先进材料发展前沿、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动力的公共平台和创新基地,并将其培育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10)深圳市甾体类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甾体类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旨在综合运用结构和功能分析、大规模虚拟筛选和药物设计及药物化学、药理及药剂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开展靶向性甾体类药物筛选设计和药理毒理学评价,为人类疾病开发新型的干预和治疗手段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
实验室主任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协理副校长朱宝亭博士担任。团队骨干成员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和丰富的海外学习、工作、研究经历。团队成员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深圳市孔雀团队项目、深圳市重点和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内项目的支持。
实验室总体研究方向包括四个方面:药物靶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药物计算化学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功能药物分子的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的研究以及功能药物分子的药理学及药剂学研究。
• 药物靶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目前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时代,结构生物学处在战略性的关键地位,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小分子药物设计提供的基础。实验室拥有最先进的冷冻电镜技术,可以用于解析药物靶点蛋白质及蛋白质复合物结构。
• 计算机辅助的药物设计: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化学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已经成为创新药物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能够大大加速甚至是决定性的推动药物研发进程,并且能够在早期药物发现中经济、快速地提高先导化合物的富集率。实验室具有高性能大规模计算能力,可以开展量子力学计算、分子模拟、分子动力学计算,预测先导化合物与药物靶点的相互作用模式及抑制能力。
• 药物化学研究: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上,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结构和活性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实验室将综合运用有机合成方法,结合计算模拟数据,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先导化合物。
• 药理学和药剂学研究:药理学和药剂学将系统性地研究药物的功能,并优化其给药途径,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在药理学方面,实验室将开展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和效应、作用机制等)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等)。在药剂学方面,实验室将探索开发新的高效药物载体,如纳米材料、水凝胶、靶向载体等。
11)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依托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深圳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在深圳市龙岗区政府的支持下,于2016年1月成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的研究团队由徐扬生院士带领,多位世界级科学家担任导师,现有专职研究人员50余人,博士以上研究人员占队伍的60%以上,是全球机器人领域最活跃的学术研究团队之一,在机器人传感、认知、控制、交互、能源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围绕空间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智能汽车等领域成功研制出30多个机器人和智能系统,研究成果世界领先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院将立足龙岗,大力引进海内外高水平研究团队和先进的产业化项目,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研发,推动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助力深圳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化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研究基地和重要的应用示范基地。
12)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AWI)与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KIIDD)于2017年4月10日同日落户我校,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组建的首批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研究院由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Prof. Arieh WARSHEL)领衔牵头,将成为大学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重要里程碑。
阿里耶·瓦谢尔教授(Prof. Arieh WARSHEL)1969年在获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荣誉会士、美国南加大化学和生物化学杰出教授和Dana and David Dornsife讲席教授,201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瓦谢尔教授已于2014年9月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大学教授。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以成为世界级的理论生物计算中心为目标,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及成果转化,重点开展以计算结构生物学为主的基础研究及植根于数据科学的高通量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并培育兼具理论与应用的生物信息及系统生物学人才。其中,计算结构生物学方向涵盖蛋白质工程,蛋白质结构预测和活性改进,酶催化反应机制的探索及酶的设计,蛋白质及核酸功能性构象变化的模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以及相应算法和软件的开发。高通量生物学与生物信息方向则着重将高通量序列分析技术应用于基因组学及个性化精准医疗,涵盖疾病致病机制、早期诊断生物标记、创新药物开发等方向。同时,本院亦期与本校的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及各校外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联盟,开发新产品技术如健康食品、医疗美容产品、植物药新药、药物与疾病基因检测平台,以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与医药产业的结合发展中间扮演战略性角色。
1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KIIDD)与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AWI)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组建的首批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两个诺奖研究院的成立是大学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研究院建设两年来,已经吸引了一批青年才俊,建立了全面展开结构生物学相关研究的核心团队。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Prof. Brian K. KOBILKA, 2012年因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工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担任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的高级顾问。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校长讲座教授叶德全负责研究院的日常工作及膜蛋白和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14)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
2018年3月22日,由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Prof. Aaron Ciechanover)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港中大(深圳)组建的第三个由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
阿龙·切哈诺沃教授是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理工学院杰出研究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荣誉外籍院士,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10月17日,切哈诺沃教授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大学教授。
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主要关注以下两个研究领域:癌症和传染性疾病诊治的精准医疗,以及干细胞疗法治疗中风、帕金森、阿茨海默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再生医学。精准医疗作为热门的医学前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融合了医疗、制药、生命科学、基因组学、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诸多研究领域。再生医疗则是医学研究、发展以及商业化的重要领域。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将牢牢把握影响人类健康与高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利用现有技术优势与世界知名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在短期内发展成为该领域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借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计算生物研究院等其他研究平台,研究院将通过与深圳市内多家公司紧密合作进行技术转化和商业化运作,为深圳在发展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和健康产业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也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15)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霍普克罗夫特先进计算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霍普克罗夫特先进计算研究院由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E. Hopcroft)教授领衔成立,将开展世界一流的研究,探索新的计算理论和应用模式来满足目前这种崭新的普适交互的数字时代真正泛在的信息获取需求,探索新的计算理论和应用模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霍普克罗夫特先进计算研究院目标是在超分布式系统计算,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大数据密集计算,内容与场景感知计算,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计算等相关领域顶尖人才汇聚深圳,以霍普克罗夫特教授为核心,以部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高端人才为创始阶段的人才基础,建成20-30名杰出教授骨干人才团队,建设一个年龄结构合理、整体实力顶尖、科研水准一流的国际化高水平人才团队。
同时,研究院通过内容与场景感知计算、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计算,以及这些新型自适应算法在机器人,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精准医疗,数字城市等新兴产业的广泛应用,整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人才资源,大数据信息处理团队以及大数据与统计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特色优势学科群,打造世界一流的下一代信息与计算机核心技术研究、技术服务及交流、人才引进与研究生、本科生培养的综合性创新型产学研基地。
16)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院长由理工学院代理院长崔曙光教授担任。研究院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珠江团队项目,成立了港中大(深圳)-国家无委会监测中心检测中心频谱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港中大(深圳)-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港中大(深圳)-罗湖医院集团医疗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深圳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等。依托这些基础,研究院的长远目标是建设成为由30个科学家、20个博士后、100个博士研究生组成的高水平队伍,专注于数据驱动的未来信息网络、类脑智能、人机接口、分布式智能系统、智慧医院应用等方向的科学研究。未来智能网络研究院将结合港中大(深圳)在智能、网络、系统等方面的资源,联合国内、国际力量,为大学、为深圳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同时,研究院对智能、网联相融合的探索迎合了深圳市的产业需求,将助推深圳市信息产业的发展。
17)龙岗区新型太阳能器件重点实验室
当今社会在经济和科技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耗造成非可再生能源的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明显。发展和应用新能源技术已成为人类共识,全球各个国家政府都在通过各项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中新型太阳能技术的研究更是全球科研界的热门话题。
本实验室依托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由纳米光电子课题组(https://mypage.cuhk.edu.cn/academics/noel/ )负责具体实施。将设计出太阳能热光伏(STPV)技术的核心光学器件,基于微纳加工技术实现太阳能热光伏技术,将广谱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并将热能尽可能转换成与电池带隙相匹配的窄带辐照,以此来提高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其理论上利用太阳能的最大效率是85.4%,有望突破传统光伏技术的光电转换效率的瓶颈。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一)广谱吸光介质材料的研究;
(二)光学吸收和辐射器件的微纳结构设计与制备;
(三)光学微纳结构光热电耦合研究;
(四)建立服务业界的测量和表征太阳能器件标准测量方案。
本团队由2名教授,3名助理研究员,5名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及1名专职管理人员组成,其中海外归国博士3名,占团队总人数25%。实验室主任、学术带头人郝少康教授(https://sse.cuhk.edu.cn/zh-hans/content/1336)从2003 年开始研究纳米科学以及技术,目前已经发表了150 篇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google他引超过3343次。郝少康教授是最早通过MOCVD 对半导体纳米线进行生长的研究者之一。而目前,该技术已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并优于其他方法的高品质纳米线生产技术。
18)龙岗区应用自旋电子重点实验室
应用自旋电子实验室总体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和开发新型的磁存储器、逻辑计算设备和自旋转矩振荡器。实验室拥有磁控溅射仪、磁光克尔显微镜、微波测试平台、布里渊光散射显微镜、高性能服务器等设备。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实验室成员发表了一系列国际顶尖文章,其中包括:(1)并列第一作者自然物理期刊[Nature Physics,13, 162–169 (2017)],并且入选了自然物理的封面介绍。(2)《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报》(Proceedings of the IEEE)于2016 年10月发表了周艳教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并以共同通讯作者身份撰写的一篇邀请综述doi:10.1109/JPROC.2016.2591578)。该篇综述阐述了斯格明子在电子应用方面的现状及展望。《Proceedings of the IEEE》创刊于1913年,是IEEE 最古老的杂志之一,目前影响因子为9.237,也是近年来深圳市首次在这个期刊上发表论文。(3)最近又有一篇文章被自然子刊接受,本团队成员张溪超为第一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第一单位及通讯单位。[张溪超,夏静,周艳,其他合作者,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717, (2017). 影响因子: 12.124]。本实验室目前已经先后得到了国家和深圳市政府的前期支持,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2 万),深圳市科创委学科布局项目(600 万)。
实验室占地面积200余平米,目前在实验室全职工作的人员共12 人,涵盖从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以及实验制备微纳加工的各层次人才。已在Nature子刊及Nano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与此同时,实验室与龙岗区的产业深入结合,与本地的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创新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全过程创新链条,以期实现研究成果到新产品,新市场的快速转换,为龙岗区的产业化提升和发展以及经济转型做出贡献。
19)龙岗区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本实验室由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梁永波教授带头,由两名教授、两名副研究员、数名博士后及博士生组成。梁永波教授于1979年获得英国肯特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0年获得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有机金属化学专业理科硕士学位,1984年获得西澳大利亚大学博士学位。此后,梁教授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199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1997年起担任教授。梁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之初,加入理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
本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为单组分白光发光材料分子结构(并苯类、二维有机金属钙钛矿等)的设计与仿真;单组分白光发光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基于单组分白光发光材料的OLED器件的制备与表征;建立服务业界的材料合成技术和表征OLED器件的标准测量方案。实验室的目标是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外上有重要影响的超精密有机合成及器件制备实验室,成为有机光电科学领域内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我国光电显示科学及其应用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20)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腾讯AILab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腾讯AI Lab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在18年6月12日正式揭牌成立。联合实验室将由港中大(深圳)罗智泉院士担任主任,腾讯AI Lab杰出科学家张潼博士担任联合主任。联合实验室将发挥双方优势,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机器智能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构建国际一流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和完备的生态系统。
港中大(深圳)-腾讯AI Lab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将依托港中大(深圳)的国际一流的人才及学术研究优势、腾讯AI Lab的研发及产业应用优势,联合培养博士生,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联合开展研究工作。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是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腾讯AI Lab双方导师共同指导下,瞄准学术前沿开展研究工作。联合实验室将对外承担科研项目和申请科研经费,注重问题导向,解决机器智能领域的重要难题。
21)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2018年6月15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联合实验室将由港中大(深圳)崔曙光教授担任主任,京东集团AI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何晓冬博士担任联合主任。联合实验室将发挥双方优势,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构建国际一流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和完备的生态系统。
港中大(深圳)-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将依托港中大(深圳)的国际一流的人才及学术研究优势、京东集团 AI 平台与研究部的研发及产业应用优势,联合培养博士生,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联合开展研究工作。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是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京东集团双方导师共同指导下,瞄准学术前沿开展研究工作。其中,京东集团的科学家周伯文博士、何晓冬博士、梅涛博士等将出任联合导师。联合实验室将对外承担科研项目和申请科研经费,注重问题导向,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难题。
22)星河WORLD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新创业基地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罗湖医院集团医疗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崔曙光教授担任主任。合作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人才培养、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针对电子病历、医疗影像、基因组学等方面充分结合人工智能前沿方法,在医疗健康大数据、智慧医疗等研究方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生态,激发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和应用探索的机会。
23)港中大(深圳)-金诚石化先进合成材料联合实验室
港中大(深圳)-金诚石化先进合成材料联合实验室于2019年10月26日正式揭牌成立。联合实验室由港中大(深圳)朱世平院士担任主任,金诚石化辛世煊博士担任联合主任。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人才培养、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在液态聚烯烃、聚烯烃改性、催化材料和聚合物光学材料等研究方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生态,激发先进材料领域的人才深度研究和应用探索的机会,同时为先进合成材料相关产品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港中大(深圳)-金诚石化先进合成材料联合实验室将依托港中大(深圳)的国际一流的人才及学术研究优势、金诚石化的研发及产业应用优势,联合培养博士生,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联合开展研究工作。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将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金诚石化双方导师共同指导下,瞄准高端材料应用开展研究工作。联合实验室将对外承担科研项目和申请科研经费,注重问题导向,解决先进聚合物材料领域的重要难题。
24)港中大(深圳)-建行金融科技联合创新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行共同建立港中大(深圳)-建行金融科技联合创新实验室,在物联网、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多个层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搭建金融科技创新平台,设立产学研实习基地,推动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孵化落地,利用各自资源平台优势,共同进行金融科技新业态、新技术课题研究,开展金融科技创业大赛领域合作,支持服务“双创”发展。
25)港中大(深圳)-中科辰新卫星通信与遥感技术联合实验室
港中大(深圳)-中科辰新卫星通信与遥感技术联合实验室由港中文(深圳)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旗下上海中科辰新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潘文安教授和中科辰新刘明研究员共同承担实验室主任,投入350万人民币致力于从事遥感技术、卫星通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未来业务将涵盖商业卫星设计、智能制造、商业卫星测控网、多媒体宽带卫星星座、 物联通信卫星星座等。
合作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人才培养、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在遥感技术以及卫星通信等研究方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生态,激发遥感技术以及卫星通信领域的人才深度研究和应用探索的机会,同时为遥感技术以及卫星通信相关产品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26)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频谱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频谱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由崔曙光教授和王俊峰主任共同担任实验室主任。合作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人才培养、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在频谱大数据、频谱智能管理等研究方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生态,激发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和应用探索的机会,解决无线电频谱管理工作面临的相关技术和应用难题,将相关解决方案和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并向行业推广。
27)星河WORLD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新创业基地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打造学校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星河集团联手共建的“星河WORLD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新创业基地”已在2015年秋正式投入运行。学校同时成立创新创意创业中心,依托我校与星河集团双方资源,全面助力我校教师及学生创客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创造活跃的“创客流量”,形成有投资价值的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意创业中心为创业团队提供创新教学课程,开展项目式教学与训练,积极有序地推进技术转移、交流与合作、创业辅导与创业导师服务,对在孵创业团队与创投企业开展技术与资金的对接活动给予支持,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交空间。截至2018年2月底,创新创意创业中心已联合产业界及多所高等院校进行多场有关创新创业的活动,包括“Global Cre8 Summit”峰会、办“龙岗国际设计大赛”。创新创意创业中心已入驻创客团队20余个。基地已分三批资助近30项创新创业种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