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总览
— 新闻 —

干货必看!| 经管学院郝卓群同学论文刊发 分享研究心得

  • 2020.04.07
  • 新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学生郝卓群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张劲帆教授研究助理工作,目前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交流学习。早前,张劲帆教授、郝卓群等同学合作的论文“Political Connection,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d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China’s Anti-Corruption Campaign”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发表。
郝卓群
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影
 

郝卓群说,严谨和合作,是她在学术初探阶段的最大感受

“我接触研究是在大二暑假,暑假前一学期我上了张劲帆教授的FIN3080-Investment Analysi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 投资分析与投资组合管理)这门课,教授着意让我们做些金融方面的项目,主要就是搜集数据并从数据中挖掘信息,我对做项目很感兴趣,而且当时也初步确定了想做研究的打算,所以就申请成为了张教授的研究助理。我们合作的第一个项目便是这个实证课题,大体上是研究2013年中央反腐行动对企业捐赠和政企关系的影响。”郝卓群说。

由于是学术初探,她说当时很多困难来自于对科研节奏的陌生感。一开始以为完全投入一个暑假就能够完成,但其实后期的修改删补工作占了整个项目的大部分时间,“这也让我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严谨缜密,逻辑链条上不容许有一点含糊不清。当然在过程中,我也遇到很多技术和知识上的难题,教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所以沟通在团队合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本科生尚处于科研的初级阶段,所以闭门造车效率会很低,如果遇到难关一定要敢于讲出来,及时向教授反馈,这样既能够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也能让导师发现我们思考过程中的问题或者亮点。”

大学期间,郝卓群参加了很多校内活动,其中她认为最有意义的一个要算创建经济学会,她希望通过这个学会能让更多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找到有归属感的“小团体”,增进对学术的了解,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学院当时已经有很多和就业相关的社团,但是没有学术导向的社团或者组织,所以在经管学院老师的帮助下,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就创办了一个这样的协会。创办社团之后,首先我感到了一种归属感,因为做研究有时会感到比较孤独,但是有这样一个社群之后,会觉得有很多人和自己一起奋斗,平时我们发现一些学术资源或者好的想法,也都会和大家一起畅所欲言。”她又补充说,一次次的社团活动也很好地锻炼了她的领导力,“能够通过各种活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提供帮助,是我在大学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接下来是Q&A 环节 

去业界还是做研究好呢?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也纠结过进入业界还是学术研究的问题,我觉得发现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尝试,我在大一暑假和大二学期中做了两份业界的实习,然后大二暑假开始和张劲帆教授做研究,对比两段经历,我发觉自己对于科研更感兴趣,因为我很享受发现问题并用严谨的证据验证一个个假设,构成逻辑闭环的过程,而且经济研究中需要用到建模、计算、编程等,这些都是我很喜欢和较为擅长的,对比于之前在业界的实习工作,纯粹缜密的研究更适合我。

 随着项目经历不断增多,以及后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交流学习,我发现了更广阔的天地,起初的兴趣也演变成了热爱。我在宾大曾修读教育经济学,还参加了一位经济系教授组织的中国经济研究读书会。教育经济学课堂上,我时常幻想自己能够参与未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读书会里,听教授和博士生学长学姐分享方方面面有趣的论文,我见识到了更多有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意义不止停留在发刊,而且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我希望我未来参与的研究也不只是纸上谈兵,能够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目前我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交流学习,本科毕业后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希望在未来能够专注于研究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和性别经济学等相关领域,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学者或研究人员。

对同样喜欢研究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呢?

我觉得如果已经有了研究的意向,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实践可以是通过课上的项目任务,也可以通过正式的研究助理工作。如果已经确定要走学术道路,接下来很重要的就是整体的规划意识。

首先是选课,其实每一个专业的修学计划都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那想做研究的同学就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课程选择和顺序。结合我的经验教训和一些教授学长的建议,我建议在大一、大二多上一些额外的数理课程,比如理工学院的数学分析、编程和统计,大三尽可能多的选修专业课和更高难度的数理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一是为研究工作铺垫理论知识,二是能够在之后的研究生申请过程中体现个人学习能力,还有就是研究生院的一些课,比如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会向本科生提供少量名额,如果能在这些课中取得好成绩,也是很有说服力的加分项,更重要的是,研究生课会比本科生课更具挑战性,也可以通过上课检验自己是否能适应未来的博士课程。

其次是做研究助理,如果想找教授做研究的话,可以先大致了解下各个教授的研究方向,读一下教授们的working paper(工作论文),确定好范围之后可以通过选修教授的课程,先让教授对你的学习能力有所了解,再进一步申请做研究助理,或者直接发邮件约教授讨论,一般做实证的教授相比做理论的会更需要研究助理,所以有意向的同学最好提前掌握编程。

最后,平时积累也很重要,我觉得要多思考、多发问、多动手,因为对于研究来说,好的想法往往来自于平时的涉猎。有一些我平时用的APP或者网站可以分享给大家,有一个比较好的APP是“researcher”,上面会定期推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然后一些网站比如“唧唧堂”、“ourworldindata”、“economist”、“voxchina”,还有一些公众号比如“经济学家圈”、“论文大焖锅”、“计量经济学”,和其他大学研究院推出的比如北大国发的“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会发布一些研究成果。阅读之余,我们自己如果迸发出一些灵感,也可以随时记录下来,然后课余时间可以和教授或者同学讨论,如果有数据或者资源支持,也可以自己动手探索一下。往往一些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问题,动手实践之后或许能发现与直觉相反的结论,这些一般会成为很有趣的研究问题。

学姐你觉得什么样的同学适合在港中大(深圳)读书

你认为港中大(深圳)培养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

我个人认为有几类同学比较适合在这里读书:

一是主观能动性和规划意识比较强。港中大(深圳)的教学模式比较西式,主张由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课业和生活,所以如果比较习惯于被老师家长规划时间,来到这儿之后很可能感到茫然,没办法充实的度过大学四年。而且,学校选课很自由,同学们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很多样,这就需要我们自主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业安排和未来走向。

二是富有批判思维。因为很多教授都有海外留学背景,课堂上老师们很看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并不是简单的点头应和,而是要体现出自己的思考,所以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更好的利用课堂,以及课余和教授交流的机会。

三是未来规划中有出国深造打算的同学。港中大(深圳)的同学可能之后大多会出国深造,而且学校对于出国深造的帮助也比较到位,近几年的申请结果也很好,所以如果有此打算的同学在这里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做准备,也能获得充分的资源支持。

有什么想跟高三或学弟学妹说的话呢?

首先想对正值高三的学弟学妹们说: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心态对于高三学生真的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不能过于放松,因为骄兵必败;另一方面,更不能过于紧张。明确自己的底线在哪儿并且可以接受的话,就可以抛除杂念,全力备考了。

其次想对即将度过高三暑假的学弟学妹说:利用空闲时间来一场和自己的对话吧。我有很多同学在大二甚至大三决定转专业,或者申研时跨学科申请,他们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原专业的内容,而且探索到了自己真正的热爱所在,热爱才能激发源动力。所以我建议学弟学妹能够在高三暑假,充分的了解各个学科,不是听从于家长、社会对于某个学科的评价,而是单纯的问自己是否喜欢,是否愿意以此为职业。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尝试到感兴趣的业界公司实习,很多工作或许和家长描摹的、我们幻想的大相径庭,所以只有亲自尝试才能确定自己喜欢并适合学习哪个学科和从事哪种工作。